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年研究生论坛——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4年10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主办,外语系承办的“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年研究学术论坛之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学术论坛”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顺利举办,本次论坛设立了9个分议题,旨在探讨外语学科与智能技术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共收到百余篇投稿。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国内高校的在读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外语系主任高原、特邀嘉宾许家金教授、陈功教授以及外语系的部分青年老师出席了本次论坛,同与会研究生展开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
本届论坛由国科大外语系李富强老师主持,外语系主任高原致论坛开幕辞。首先,高原主任向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学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并对参会稿件的高质量表示了肯定,接着她向大家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两位特邀专家——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许家金教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陈功教授。
高原主任致辞
李富强老师主持
随后,许教授为论坛做了题为“大模型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探索”的特邀报告。他提到,无论文本有无显性标记,大模型都能又快又好地识别其意义和功能,并且拥有分析多模态语料言外之意的能力,因此使用大模型帮助标注语料,不仅能提升研究效率,也可以扩大语料规模,提升数据信度。许教授同样提到,在人机协同中也存在一种“二八定律”,那就是机器能很好地完成80%中低端的研究步骤,但机器力所不及的另外20%,需要靠人来完成的给创意、做结果评判、更正等等才是研究中更为重要的部分。人力的参与是利用大模型协助研究中的“关键少数”。
许家金教授作特邀报告
接着,与会学生分别做专题报告,分享了各自的研究结果。语言学组由国科大外语系张文力老师主持,本组报告涵盖了日语口语流利性、AI辅助论文写作等多个语言学研究领域。点评环节,许家金教授和陈功教授对同学们的选题创意给予了肯定,也指出了他们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翻译学组由国科大外语系李晰老师主持,本组报告涉及AI与人工翻译对比、大模型翻译性能测评等多个翻译学研究领域。点评环节,老师们赞赏了他们的实验设计逻辑和数据详实程度,并针对论文语言选择和未来深研方向做出了指导。文学组由国科大外语系安帅老师和龚世琳老师主持,本组报告涵盖了科幻小说中的人工智能形象、人类与后人类伦理共同体建构等多个文学研究领域。在点评环节,龚世琳老师提出,做文学研究要有整体框架和问题意识,论文中要看到笔者个人特点的展示。
汇报点评环节
口头报告中间安排了墙报展示环节,由国科大外语系杜静老师主持。入选学生将各自的研究成果通过精心排版的墙报展现在了大家面前。在此期间,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场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浓厚。
海报展示环节
下午,陈功教授做了题为“AI赋能扩展意义单位分析”主旨发言。她表示在本次研究中想要用好AI,难点在于确定语义韵范围,研究者必须自己有清晰的思路,才能让AI为我们提供定制化服务。同时她也指出AI在话语管理分析时,算力不足的问题,所以语料组数要好好设计,才能发挥AI赋能的最大效率。
陈功教授作特邀报告
之后,许家金教授和陈功教授为“优秀论文”,“优秀墙报”,“最佳论文”和“最佳墙报”的获奖同学颁发证书和奖品,以表彰他们在本次论坛中的出色汇报和展示。
优秀论文和优秀墙报获奖同学合影
最佳论文和最佳墙报同学合影
最后,许家金教授致闭幕词。他首先对参会学子的整体表现予以肯定,随后提出几点叮嘱,期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保持好奇心,多尝试新东西,多和不同专业的学者们交流,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大家正青春,拥有新思想,更应该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期待与大家相遇在更多学术活动中!
本次论坛探讨了在AI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文科该如何打破学科边界,探寻协同创新发展。本次论坛议题丰富,研讨深入,为深化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多元视角。论坛的圆满举办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还增进了各个高校学子间的沟通与合作,与会者纷纷表示收获满满。未来,外语系将继续响应“教育强国”的号召和“新文科”建设的要求,牢记初心和使命。
参会人员大合影
文字|何玮莹、徐谷
图片|吴轶
审核|高原、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