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第三届语言、文学与科学前沿论坛成功举办

2024-09-27

2024968数智技术赋能背景下的语言、文学与科学教育为主题的第三届语言、文学与科学前沿论坛哈尔滨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语言、文学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及蓝赛格(北京)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协办。论坛主要分为主旨发言、平行分会场发言和圆桌论坛三部分。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一百四十余人齐聚哈尔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挺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语言、文学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主任高原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主任兼外国语学院院长李雪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松教授主持。

刘挺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百年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哈工大人文社科学部对外语学科与自然科学相融合所做出的努力,并指出本次论坛对语言、文学与科学相融合,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李雪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传统强势理工学科赋能外语学科建设上的发展特色,并希望本次论坛的交流能够为高校语言文学学科与理工科的交叉融合、彼此赋能探索新路径,为创造学科新的增长点贡献智慧和创见。高原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语言、文学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自2020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学会的两大学术品牌,语言、文学与科学前沿论坛科学话语研究论坛。她期待本次论坛能够激发参会者对学科交叉融合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



刘挺教授致辞



李雪教授致辞



高原教授致辞


本次论坛特邀著名科学家、语言研究专家和外语教学专家做了十四场主旨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分析探讨了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翻译研究面临的问题,重点聚焦于翻译伦理、译者主体性、译者风格及翻译中的意识形态等方面,并指出了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翻译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领域,为新时代外语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回顾了我国外语人才培养历程,并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主张培养新时代融通型外语人才。郭教授表示,在充满挑战的情况下,外语学科唯有迎难而上,才能在国家需要、社会发展下,走出一条特色的道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卫乃兴教授聚焦于语料库辅助的语篇研究,探讨了机器学习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卫教授认为主题建模、向量建模和聚类分析等AI术的应用能提高研究效率,但也指出这些技术需要与传统方法结合。

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回顾了我国英语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并从课程设置方面给出了新时代外语专业发展的建议。韩教授表示,英语专业的概念应该与时俱进,发展应该通专并重,如此方能在百年变局之中真正实现人才复兴。

西交利物浦大学邹斌教授从英语口语研究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大语言模型在促进英语学习者口语发展方面的功能,结合人工智能驱动的口语对话模型案例,为未来利用人工智能设计英语口语对话练习模型提供了指引。

武汉大学邓鹂鸣教授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了2021-2024年间国际权威期刊所载EAP/ESP文章,揭示了近年相关研究主题、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对未来国内EAP/ESP研究发展有所裨益。

哈尔滨工业大学李雪教授基于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和人机协作教育理论,提出了AI时代外语人才培养的破壁与升级的方案,强调了坚持立德树人之根本、多元素质培养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带来启示。

暨南大学赵雯教授报告了利用CiteSpace对有关人工智能(AI)写作研究论文及共被引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揭示了AI写作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虽然AI写作具有较高可行性,但其有效性尚有待探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宗成庆研究员介绍了大模型技术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外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同时从科学家的视角就如何借助AI技术让语言类学科步入新文科建设的快车道给出了意见和建议。

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首先观察了语义能力在大语言模型中的表现,分析了大语言模型语义能力的属性和局限性;随后探讨了大语言模型语言能力作用于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可能途径和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高原教授阐述了外语教学改革作为全面联结的复杂动态系统和多层嵌套的生态系统,探索了教师情感与教师身份、信念和主体性的整体关系,以及教师个体与教学改革生态系统的复杂动态的协商互动,为教学改革各方参与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西南大学旭教授基于人类智能的奥秘,结合人工智能的特点,探讨了二者在外语教育与研究领域的融合路径。文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不仅能够赋能外语教育与研究,也能借助人类智能的奥秘,在外语教育与研究过程中得到新的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覃江华教授对哲学翻译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定位,通过分析东西方典型哲学翻译案例,阐释了本土哲学知识生成的翻译机制,为进一步认识哲学翻译的本质、价值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中国科学院大学陈念宁副教授通过比对学术新手和专家的学术语篇语料库,从语言使用形式和修辞功能两方面探讨学术文本中的立场表达,对学术英语教学中引导新手主动思考和建构作者身份方面提供启示。



十四位专家做主旨发言



十四位主旨发言主持人


本次会议特设外语专业人才数智能力发展圆桌论坛,十六位与会专家围绕外语学科的发展困境展开了深入讨论。首先,圆桌论坛主持人卫乃兴教授提出了当前外语学科的交叉发展的局限性,强调了外语学科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其后,与会嘉宾也纷纷发表真知灼见:有专家认为,外语专业应从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多层次、多方向发展;有专家呼吁外语专业应加强数学等学科的融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专家指出了语言资源建设不足的问题;有专家则强调外语专业不能单靠外语院系独立发展,而是更需要兄弟院系通力合作;有专家倡导通识教育先行,着力提高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竞争力;也有专家表示应着力推进课程调整,以降低外语专业的依附性。论坛讨论过程中,各位嘉宾独到而中肯的见解令现场旁师生掌声不断。此次论坛为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中国外语专业何去何从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外语专业人才数智能力发展圆桌论坛


在平行分会场环节,五十余位参会代表围绕数智赋能语言研究新时代外语学科和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时代外语教学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与国际传播人工智能时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个方面进行了学术成果汇报。在五个分会场中,各位代表积极交流,踊跃提问,分享彼此独到的见解,现场气氛热烈。











各分会场合照


在闭幕式环节,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向承办此次大会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赠送了45周年系庆纪念品。礼轻情意重,愿科苑玫瑰的芬芳永远萦绕在哈尔滨。



赠送纪念品


伴随着抽奖活动的欢声笑语,此次大会也逐渐步入了尾声。中国科学院大学高原教授为闭幕式致辞,她指出,此次大会不仅汇聚了来自各地的顶尖学者和研究人员,还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高原教授对会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能够再次相聚。

在大会的最后,西交利物浦大学邹斌教授代表下一届科学话语研究论坛的承办单位发言热忱欢迎各位专家和老师莅临位于美丽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是一个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理想场所期待在明年的会议中,与大家共同探讨学术前沿,分享研究成果,推动外语学科进一步发展。



邹斌教授代表下一届论坛承办单位发言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外语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次论坛深入探讨了数智技术与语言、文学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理念,展示了技术赋能外语教学、学术研究、教师发展等方面的范例,对深入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数智技术与外语学科研究和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中国特色科学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贡献了力量。


14合影.jpg


文字侯嘉琛,张星语

图片:哈尔滨工业大学

审校:陈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