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大学科交汇共融育新时代外语英才——“外语+”学科交叉与融合系列研讨会:语言与文化的碰撞


2024年9月25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学术英语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外语+’学科交叉与融合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二层报告厅举行。研讨会由外语系马潇漪和孙瑾琳两位老师主持,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杨蕊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的何诗田老师、以及外语系的熊净雅、辛琦和孙瑾琳三位老师围绕“语言与文化”这一主题分别作了主旨发言,外语系的四十余名师生与会聆听,参与互动和讨论。
杨蕊老师为大家分享的是古希腊戏剧文学与电影原型叙事的比较研究。据杨老师介绍,人类最早的叙事传统便是图像叙事,而电影以影像叙事的各种类型都可以在久远的神话、史诗和叙事诗剧中找到原型。原型所反映的是人类集体的潜意识,以及人类面对困境时的永恒焦虑等非理性情绪反应,以荷马史诗为例,通过比较古希腊戏剧文学来研究电影的叙事原型,可以帮助我们通过溯源的方式化繁为简,更深刻地理解家庭伦理、冒险与安全等叙事母题。
何诗田老师探讨了戏曲中的音韵问题。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而在戏曲中则可用来研究“尖团字”和“上口字”等极为有趣的语音学现象。何老师广泛引用了京剧、昆曲、粤剧和黄梅戏选段的例子,一边讲解,一边吟唱,使得戏曲中不同念白与唱腔的细微之处得到了最生动的展现;在师生互动交流环节,何老师还带领几位同学一起现场演绎京剧中的几种身段和手势,让大家共同领略了戏曲的婉转和优雅之美。
熊净雅老师以互相迥异的苹果和橙子为引,为大家回顾了上世纪中期两位剑桥学者围绕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所展开的一场论争。具有科学研究背景的小说家C.P.斯诺认为存在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并呼吁建设第三种文化,而著名的文学批评家F.R.利维斯则对斯诺科学至上的倾向予以强烈的批驳,并坚持只有一种代表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化。“两种文化”的争论至今未有定论,而科技的迅猛发展又为这场“文化”之争赋予了新的含义。
辛琦老师针对当前的“博物馆热”现象展开了深思。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博物馆建设热、参观热、关注热度持续升温,但辛老师认为,在这种热度背后,我们应关注到如博物馆资源供给区域发展不平衡、博物馆活动重技术而轻内容等背后的问题。中国的博物馆发展既要有国际视野,同时又要立足中国情境,才能使博物馆更好地承担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使命。
孙瑾琳老师则从作家的肖像入手,为大家带来了一次文学与摄影的对话。康德提出,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人类灵魂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功能。而摄影中也充满了想象力,照片不仅是一种记录,也蕴含着揭示真理的力量,展示了摄影作为艺术的双重属性——即视觉的享受和思想的延伸。通过细读作家卡夫卡、本雅明和弗洛伊德的肖像,孙老师深入分析了这些肖像如何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社会背景,引领大家历经了一场关于审美体验与想象力的启发之旅。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日益呈现出学科跨界融合的发展态势,本次研讨会探索了外语与电影、戏曲、文学、博物馆学和美学等学科领域的碰撞,既丰富了外语系师生的文化视野,也推动了外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撰稿:兰扬洋
摄影:汪 雯
审校:崔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