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活动 | 戈壁青春永不褪色!外语系与核学院联袂演绎“两弹一星”精神


5月16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在雁栖湖校区礼堂圆满落幕。由核学院和外语系MTI专业学生联合创排的原创话剧《信》凭借深沉的家国情怀和细腻的舞台表现,荣获三等奖。该剧以1961-1964年我国核武器研制为背景,讲述化名“陈水生”的归国科学家在祖国召唤与个人成就间毅然选择隐姓埋名、投身戈壁科研的感人故事,以“家信”与“电报”为意象,串联起暗线主角李觉将军等一代科研工作者“以身许国”的坚定信念。
(中间为外语系24级MTI硕士研究生 史一鸣)
一封来信,一生许国:游子隐秘而伟大的誓言
舞台上,当主人公接到祖国的邀请,毅然放弃国外聘书,决定回国时,现场所有人眼中都闪过认同与敬佩的目光。剧中巧妙运用“家书被沙暴吞没”“电报机昼夜不息”等意象,展现科学家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剧中,作为“水生”他曾经有过被漫漫黄沙蔽目的迷茫,但当泛黄的家书上还依稀可辨“陈许国亲启”的字样时,他忽然想起了,那贯穿他生命的“以身许国”的信念!这才有了那句让无数观众动容的内心独白:“我们虽然历经磨难,但不能忘记我们的初心;就像我们虽隐姓埋名,但是仍不会忘记我们原本的名字那样。”
(右至左1、2为外语系24级MTI研究生 王玮艺、王博健)
台前幕后:一个月的"核聚变"式创作
导演兼总编剧罗志贞表示,该原创剧本的灵感来自于他读到的两位“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王淦昌同志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选择化名王京回国参与到核武器研发之中;李觉将军在核爆前夕得知母亲病逝,却还是选择舍小家为大家。这些动人的画面最终结合形成了虚构人物“陈水生”。 “我们要歌颂的、学习的,不仅应是一个个知名的专家,更应是千千万万为中国发展奉献的人。 ‘陈水生’是一个小人物,也是所有人的集合。”
此外,该剧设置内含巧思,以双关意象解构宏大叙事——《信》既是破碎的家书,也是永不褪色的信念;化名“水生”与真名“许国”的对照,暗喻个人命运与国家需要的深度融合。结合外语系与核学院的学科特色,剧本创作团队删改了5版剧本,最终将故事背景定在了核爆实验前夕,并在第一幕表现主人公在海外留学,毅然拒绝国外高薪工作的片段采用了英文台词。
“五月的鲜花”讲述的是青春的故事,是红色的过往。这幕剧,有外语系与核学院同学认真负责、各司其职,再经过一个月的日夜排练,最终表演、音效、道具与布景才呈现出了完美的融合,巧妙构建了科学理性与人文温度的共鸣腔。大漠深处的坚守,永远是中国最硬的“核”心,这场跨越60年的青春对话,仍在续写新时代的科技报国篇章!
文字: 何玮莹
图片 |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学生会
审核: 徐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