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外语系冬奥志愿行

  • 安贞贞
  • 2022-03-01
  • 1238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正式闭幕。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赛会工作者及志愿者的辛勤奉献。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9级研究生郭珂宇、2020级研究生葛静雯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冬奥志愿者,参与到了2022北京冬奥会的主媒体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当中。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她们的冬奥见闻。

主媒体中心

  谈到参与冬奥志愿服务的初衷,郭珂宇同学表示,最开始是为了尝试新事物,在后期的培训中新鲜感就逐渐变成了参与国家举办的大型赛事的荣誉感。葛静雯同学则说道:“经常听人说北京很大,我来到这里之后才有了深刻体会。研一学年我在雁栖湖校区读书,疫情原因导致上半学期持续封校。下学期情况有所好转,同学们才得以趁着假期,坐上怀密号小火车,来到北京城区游玩。虽在雁栖湖度过了忙碌充实又无忧无虑的一年,但内心一直没有建立起与北京这座城市的联结。因此当想到自己能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双奥’之城的建设当中,我的心中满怀激动和期待。”

  郭珂宇同学和葛静雯同学在冬奥会期间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国内外媒体的采访受理与协调、新闻发布会的筹备、集体采访以及游览居庸关长城等线上观光活动的组织等。

奥林匹克大家庭群采

  作为新闻采访团队的采访受理志愿者,她们的主要工作职责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新闻台值班,初来乍到的国外记者对环境比较陌生,会来到采访受理团队所在的新闻台进行问询。或以电话形式询问采访申请流程和冬奥相关信息,这些都需要采访受理志愿者耐心接待并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是处理邮件,记者们发送至新闻采访团队邮箱中的采访申请,需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复、受理,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媒体需求,协助采访流程的推进。

郭珂宇同学为日本电视台记者答疑

葛静雯同学日常工作

  两位同学笑着说,万事开头难,初期对工作内容和流程还没有完全熟练,心理上会有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待的记者和处理的邮件越来越多,工作起来便愈发得心应手。“记者的问题涉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可能不在新闻采访团队受理范围之内,我们就会将他们指引到相关的业务领域。这就需要我们不仅熟练自己领域的工作流程,还要了解其他各个业务领域的主责内容,以便快速对接,更好地服务媒体”,葛静雯说道。

  除此之外,她们还参与到了新闻采访团队负责的另外两项特色活动中,线上城市观光和游览居庸关长城。在疫情防控条件下,为了让外国记者更好地体验主办国城市风采,新闻采访团队在主媒体中心组织了城市形象线上观光采访活动,参与的媒体们可以与闭环外的主持人连线,感受各个省市著名景点的美景。作为志愿者还需负责陪同外国记者们爬长城,介绍有关长城的历史,有时还会收到记者们的拍照邀请。葛静雯同学说道:“许多记者都是第一次来中国,线上观光活动很大程度上地弥补了在闭环中的遗憾,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为记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对于中国城市形象的宣传起到了推动作用。我们作为志愿者,能够参与到组织当中,并亲耳听到正面的反馈,对于自己工作开展是极大地鼓舞,也提高了民族自豪感。”

线上城市观光活动

居庸关长城观光活动

  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两位同学收获颇丰。郭珂宇同学说,“志愿服务期间最奇妙的就是看着自己每天经历的事情、身边熟悉的人包括自己出现在电视新闻和热搜上,比如在场馆中经常遇到凭一己之力带火冰墩墩的“义墩墩”、各个国家电视台主持人、运动员的新闻官及运动员本人、国际奥组委的官员、中国首金的颁奖、带领各国记者去居庸关长城为他们讲述中国文化等等,每一天的工作经历都独特而珍贵”。葛静雯同学则实现了自己参与冬奥会志愿服务的初衷。“当透过车窗欣赏北京城市的夜景,我发现这个城市,不管多早或多晚,都会有整齐的车辆来回穿行,高耸建筑上的装饰灯一闪一闪,仿佛传递着它的呼吸,北京2022和吉祥物的图样随处可见。而我与这座城市的联结,也在夜色中逐渐清晰。”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圆满落幕,两位同学的冬奥志愿之旅也渐渐进入尾声。回想这段旅程,那些或平淡或精彩的时刻,将伴随着阵阵回响,永久地在她们心中定格、珍藏。

新闻采访间外合影

文字:安贞贞 赵 轩

图片:郭珂宇 葛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