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语言与科学的精彩对话——记第二届中国学术英语高端论坛暨中国科技英语研究会成立大会

  • 刘文彬
  • 2019-10-25
  • 1799

       长城脚下,雁栖湖畔,2019年10月19日--20日迎来了一场中国学术英语高端论坛的盛会。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科技英语分委员会主办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学术英语高端论坛暨中国科技英语研究会成立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来自全国57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主题为“创新、融合、发展:语言与科学的对话”。会议项目众多,一共设有3个工作坊(另有3个“李佩讲堂”免费工作坊,从10月16日开始设立),5个主旨发言,1个“与科学家面对面”的圆桌论坛,3个平行专题发言,4个平行团队分论坛,以及3个分会场发言,是一场内容丰富、形式精彩、设计超凡的学术盛宴。

 

        19号上午,国科大外语系主任高原教授在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致欢迎辞,欢迎各位专家与老师的到来。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艳芬教授以视频形式致辞,向莅临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并对中国科技英语研究会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的祝贺!接着,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会长、复旦大学博导蔡基刚教授致辞,宣布中国科技英语研究会成立。

       在优美的小提琴和大提琴独奏之后,首先进行的是主旨发言部分。一共有5场主旨发言,其中4场在19号的上下午进行,第五场安排在20日上午。

 

 

主旨发言系列:群星璀璨,满堂生辉

 主旨发言一

       开幕式之后,复旦大学博导蔡基刚教授做了题为“高校英语教师在科学与技术英语教学中的任务”的主旨发言。蔡基刚教授是上海市教委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会长。他的发言从当今新工科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大背景角度,对具体学科的知识如何通过语言构建和交流展开了讨论。首先,蔡基刚教授从科技英语(EST)和专门用途英语(ESP)两者之间的关系开始娓娓道来,引人深思。蔡教授认为科技英语(EST)先于专门用途英语(ESP)而出现,这也说明了科技英语(EST)的重要性。科技英语课不仅仅是笼统地教学生科技英语的用法或表达,而是应该教授具体的学科英语,比如医学英语、物理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公共外语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方向,以适应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提高科研能力的需求。发言之后,与会的老师积极提问,与蔡教授就“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语课程的设置”,“科技英语教学需不需要教师进行专业具体知识的学习”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主旨发言一

主旨发言二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做了题为“Poetry and Rituality of Ancient Chinese Sciences”(中国古代科学的‘诗性’与‘礼性’)的主旨发言。孙小淳教授从事天文学史研究,是国际科学史学院(IAHS)院士,现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执委、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等职。在发言中,孙小淳教授指出,中国古代科学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应用。在知识的创造方面,中国古代科学的创造以关联思维为特征,即通过将一个领域的事物关联到另一个领域来理解事物。这类似于诗歌创作中的“兴象”,《诗经》是这一方面的代表。“诗性”是中国古代科学想象、思辨和表达的突出特征(关联思维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创造性思维寓于“诗性”。在知识的应用方面,中国古代科学致力于在天与人之间建立秩序。中国科学的这一“礼性”体现在致力于建立天人和谐关系的天文历法的制定上,体现在反映科技知识体系的《周礼》中所展现出来的官僚体系的理想模型上,也体现在科学知识在国家治理与国计民生等方面的应用上。孙小淳教授在发言中采用了一些天文学与医药学方面的例子来阐述这一思想,引起了听众们的强烈兴趣。他流利自如的英语表达也把与会的老师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而精彩纷呈的中国古代科学的世界。

主旨发言二

主旨发言三

       来自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Bradley Hughes教授做了题为“Innovative Models and Methods for University Writing Centers in North America”的主旨发言。Bradley Hughes教授是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写作中心(1984-2019)的主要负责人。由于他在跨学科写作领域的突出贡献,Hughes教授曾荣获国际写作中心协会(IWCA)颁发的行业最高奖项——穆里尔•哈里斯奖(Muriel Harris Award)。Hughes教授在发言中分析了研究与写作的关系,认为写作中心的建立应该“有机化”,即学术写作中心要适应该大学的本地文化和特有的环境。基于此,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写作中心高度融合当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他所倡导的WAC项目在美国大学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其写作中心运行背后的基本原理有:最有效的写作指导和训练一定要具体到个人情况;写作对话在写作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等等。在发言中,Hughes教授给大家介绍了写作中心运行模式,并展现了写作中心的运行案例,让听众受益匪浅。

主旨发言三

主旨发言四

       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的博士生导师王海啸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论大学英语的通用与专用属性”。王海啸教授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委员,担任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王海啸教授的发言主要阐释了两个问题:一是大学英语中的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在理论层面是否为两个互不相关的内容,或是否旨在培养学生全然不同的语言应用能力;二是在实践层面是否可以实施分离或融合式教学,并由此提出两类英语教学二者的本质有区分但并不孤立,有交叉而并不重合的观点。紧接着是提问与讨论环节,一位老师针对两类英语教学的并存模式提出了疑问。经过激烈的讨论与理性的分析,大家达成了更深层次的共识,即英语教学的种类应该从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出发,个性地发展教学,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王海啸教授的发言给大家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主旨发言四

主旨发言五

       20日上午,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的Joshua Schimel教授以“Communicating Science”为题做了主旨发言。Schimel教授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土壤与生态系统生态学教授,同时也是科学系的副主任,担任《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的联合主编。一开场,他就告诉听众:科学家其实就是一个职业作家,写科研论文也要学会“讲故事”,而不是单纯地堆砌数据。Schimel教授分析了科学研究和学术写作的困难,认为真正的论文讲述了关于自然以及自然如何运作的规律。他接着介绍了科学写作的结构:OCAR(Opening开篇;Challenge挑战;Action行动;Resolution解决),用生动的例子向大家展示了论文开篇一定要适合读者的需求,如果要向国际期刊投稿,论文开头的写作就不要只从某一个地区的情况出发来讨论。Schimel教授列举了一些不良的语言习惯,例如使用太多的名词结构、大词以及拉丁词等,还展示了自己写作课程的安排,希望给在座观众一些启发。演讲结束后,观众们积极和Schimel教授互动,他精彩的发言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思考。

主旨发言五

 

分会场发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本次大会在19日下午共设立了三个分会场。分会场一聚焦于课程设计及教材开发;分会场二的交流集中在语料库与学术英语;分会场三则侧重于学术英语教师发展。

       在分会场一,来自8所大学的13位老师,分别围绕着学术英语词汇翻转课堂教学、学术英语混合教学模式、医学学术英语阅读课程建设以及学术英语写作个性化辅导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分会场一

      在分会场二,来自7所大学的11位老师和研究生,分别围绕着学术英语论文语言特点与写作教学、期刊论文引言推介功能、学术英语的学科差异、基于语料库的中国作者与英语母语作者英文学术论文中动词配价使用情况的对比研究等话题,进行了认真的切磋。

分会场二

       在分会场三,来自7所大学的14位老师和研究生,分别围绕着学术英语转型期外语教师的共性问题、对EAP的再认识及测试若干问题、通用学术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研究以及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教材满意度调查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分会场三

 

“与科学家面对面”的圆桌论坛:思想的碰撞,可贵的交流


      19号晚上在雁栖湖校区的多功能厅里举行了“与科学家面对面”的圆桌论坛。出席此次论坛的科学家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前副校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席南华院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毕鸿燕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郑阳恒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黄辉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周元泽教授,被参会老师们惊呼为“科学家天团”。参与对话交流的英语教学领域的专家有复旦大学的蔡基刚教授,武汉大学的邓鹂鸣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的杨瑞英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的韩金龙教授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克东教授。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主任高原教授主持。专家们讨论的话题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您认为理工科学生学英语的需求是什么?”

       席南华院士首先让英语专家们提出他们心中的问题,蔡基刚教授首先发言:“请问科学家,在您们看来,公共外语教学的取向是教授普通英语还是科技英语?”围绕着这一问题,黄辉教授讲述了自身在国外学习的经历,认为科技英语是有必要的。毕鸿燕教授也认为科技英语教学非常有必要,但是这一过程会比较难。孙小淳教授从自身跨学科的经验来看,认为外语非常重要,一门外语会给人一种世界观,一种看世界的方式。郑阳恒教授指出来,有的国外教授认为中国学生写的科研论文的问题并非在于英语语法问题,而是学术文章中的整个逻辑链条没有建立起来。周元泽教授建议让学生先去看一些经典论文,分析其论文写作方法,并去分析不同期刊中论文写作的差别。他建议以后可以让每个学院派一位专业老师和一位英语老师合作来开一门科技英语写作课。

        随着对话与讨论的深入,专家们的思想交锋逐渐变得犀利和热烈。正如席南华院士幽默地指出来,“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听众们则听得兴趣盎然,犹如在观看华山论剑一样。有的老师说好久没有在学术会议上看到这种公开的学术争鸣了,太难得了!席南华院士指出,国内大学里学生的写作训练是不够的,那就是为什么国科大要开设写作课。“在如何促使学生论文写得更好这一方面,其实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大招。”席南华院士举了一个导师督促学生写好论文的有趣例子,引起了会场的阵阵笑声。他建议,可以先把一些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共性问题解决了。

       西安交通大学的杨瑞英教授接着提出一个英语老师常有的困惑:是否英语教师只需要教一些基础知识比如词汇、语篇、段落等方面的内容,具体的学科方面的内容可以交给专业的老师去指导?目前的争议在于英语教师是否是要继续留在英语语言文学的传统教育方面,还是勇敢走出这个范围去与其他学科结合来进行科技英语的教学。学生的需要如何与英语教学相契合是目前的问题所在。孙小淳教授认为,这是一个短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这里面有一种微妙的平衡,英语老师们要在教授通用英语与科技英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大家达成共识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探讨和交流。

       在对话中,听众也积极发言,参与互动。有一位来自北航的老师发言,指出来英语写作中有些问题本来不是英语老师该教的,比如写作的逻辑问题。大学里应该专门开设逻辑课。还有一位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教师则说,虽然学生的科研论文写作问题不应该全部由英语老师来解决,但她觉得英语老师还是有责任承担起解决这一问题的任务,英语老师有责任让学生学得更好。

       最后,席南华院士进行总结发言,他首先表示这次对话让他非常感动,外语老师们在教学上付出了很多辛劳。他看到了外语老师们在自我定位上的困惑,鼓励大家要有自信。英语老师们已经承担了很多的任务,英语的价值不可替代。席南华院士希望英语老师们努力让英语成为不只是一个工具,还要让它本身作为一门学科健康发展。

      “与科学家面对面”的圆桌论坛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双方对话中隐含的思想交锋,让听众们听得聚精会神。不同观点的碰撞,相互灵感的激发,让会场充满了张力的碰撞与诗意的灵动。科学与语言的对话激发出了新思想的产生与融合,科学家与语言学家们彼此也增强了理解与共情。与会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对话太有价值了,对我们今后的学术英语教学来说非常有帮助,真是一次非常可贵的尝试。

 

平行专题发言:聚焦热点,学术楷模

       20号上午举行了三个平行专题发言,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莉文教授,武汉大学的邓鹂鸣教授和中山大学的金檀副教授分别就他们所研究的某个专题做了报告。报告内容精彩,深受欢迎。

平行专题发言一:

       来自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邓鹂鸣教授做了题为“A Diachron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ve and 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 in Doctoral Dissertation Writing”(博士论文写作交际元话语、互动元话语历时研究)的专题发言。邓鹂鸣教授是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协会副会长。她严谨而清晰地为大家介绍了她的课题研究成果。她的研究基于语料库,所研究的语料从1966-2016年,横跨五十年,对文理工程六大学科的博士论文中交际元话语、互动元话语所凸显的文本特征及其演变模式进行研究。论文样本取自Proquest全文论文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人文学科博士论文写作更倾向于客观化和以作者交互为中心,理工科博士论文写作则更倾向于劝谏化和以读者交互为中心,这表明前者的劝谏特性与作者主导性不及后者;此外,研究显示:理工科博士论文写作五十年间元话语演变模式变化显著,人文学科博士论文写作演变模式则不及前者显著。基于此发现,邓鹂鸣教授提出相关理论模型,以期为不同学科的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构建学术语篇提供启示。

平行专题发言一

平行专题发言二: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李莉文教授做了题为“学术英语写作与思辨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的专题发言。李莉文教授是2018-2022年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外语慕课联盟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李莉文教授研究的是教师反馈对学术写作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作用。她的研究以北京某外语类高校英语专业5篇本科毕业论文为样本,依据文秋芳等(2009)思辨能力理论框架中的5项认知标准对教师反馈进行归类和分析,并访谈5名学生了解其对教师反馈的看法。李莉文教授研究发现:写作技巧反馈多于内容反馈;写作技巧反馈强调清晰性和逻辑性,内容反馈注重相关性和深刻性;基于教师反馈的写作修改反映出学生分析、推理和评价技能均呈发展趋势,教师反馈具有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

 

 
平行专题发言二

平行专题发言三

       来自中山大学的副教授金檀博士做了题为“学术英语热门话题的学科差异与读者背景研究”的专题发言。金檀博士是语言数据网创始人,主要从事语言评估与数据挖掘的研究与实践。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术英语阅读的内容难度特征与智能模型研究”。金檀博士对学术英语热门话题的学科差异与读者背景进行了实证研究。他采用altmetrics工具对2012年1月至2019年4月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4439篇报告进行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得出结论:(1)热门话题存在巨大的学科差异,且同一学科热门话题的“热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2)热门话题享有多元的读者背景,且同一学科热门话题的“读者群体”具有显著交叉。基于此,金檀博士建议:第一,重视热门话题的学科差异特点,分学科进行评估与选用;第二,重视热门话题的读者背景信息,对热门话题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组合。

 
平行专题发言三

 

平行团队分论坛:学术大餐,精彩纷呈      

      来自国内13个大学的特色团队在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测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分享各校本硕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展示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促动产生的最新教学模式和测评成果,探究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的不同影响。

 平行团队分论坛一


 

       在分论坛一,北京林业大学报告的主题是“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本硕博学术英语课程体系研究”。李芝老师首先介绍了北京林业大学学术英语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估方式。吴增欣老师接着做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的报告,张永萍老师做了“本科阶段‘农林英语’教材建设”的报告。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报告的主题是“哈工大本硕博一体化学术英语课程体系建设”。赵毓琴老师首先介绍了哈工大建设学术英语课程体系的历史与概况,然后李慧杰老师做了“哈工大本科生基础学术英语能力培养模式探究”的报告,赵毓琴老师介绍了“哈工大硕士研究生科研学术英语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常青老师报告了“哈工大博士研究生国际交流学术英语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华中农业大学团队的许雪芬,张娟和胡彬老师做了“‘双一流’背景下《通用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的报告,从课程设置、教学师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成果以及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等方面介绍华中农业大学通用学术英语教学情况。大连海事大学团队的王英力和王海华老师做了“专门用途英语慕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报告,以慕课《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为例,通过线上、线下数据,探索如何通过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团队合作设计、开发及使用专门用途英语慕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平行团队分论坛二


       在分论坛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的郭巍,夏历和闫莉老师三人做了“English for Research Publication Purposes (ERPP) Course Design Based on Stage of Candidature”(基于论文写作阶段的科研发表英语系列课程设计)的报告。华南理工大学团队的韩金龙,徐鹰和朱琳老师做了“学术英语金课建设”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学术英语语言中心的建设实践、EMI教学环境下学术英语课程的改革,以及学术英语课程中形成性评估的实施情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团队报告的主题是“新时代应用型科技英语人才培养”。其中,李长安和周正履老师报告了“科技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在线课程建设: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主要介绍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科技英语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师培训、教材及教学成果、慕课建设与运营管理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仝文宁老师报告了“Co-existence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Teaching of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in China”。


平行团队分论坛三

        在分论坛三,电子科技大学团队报告的主题是“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设计与开发”。李慧辉老师做了题为“Going ‘Global’ by Staying ‘Local’: A Curriculum Design for a Graduate Academic Writing Course”的报告,李京南老师做了“基于ODAA的学术英语写作入门课程”的报告。国防科技大学团队的柳晓,刘源源和曾祥娟老师做了题为“工程教育认证视阈下学术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探讨”的报告,曾祥娟还做了“基于活动理论的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课堂设计”的报告,探讨了在活动理论的框架下的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教学的课堂实施。河北工业大学团队的张尚莲,孙蕊和金燕老师做了“工科院校学术英语在线课程建设与思考”的报告,介绍了他们开设的《学术英语读写与交流》在线课程的情况。此课程面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社会学习者,以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写作和国际会议交流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雨课堂、微信导学等工具, 开发了高水平在线课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开展混合式教学,倡导建立工科院校学术英语校际联盟。


平行团队分论坛四

 

        清华大学团队报告的主题是“学术英语写作动机与混合式课堂环境下的学习行为”。其中,杨芳老师以“Managing your academic study: flexible and autonomous academic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为题,提出了以MOOC为主题把MOOC和教学结合起来,提出教学即是管理的观念。张亦凝和张欢瑞老师以“The Use of Ted Talks in Academic English Oral Proficiency Development”为题,报告了清华大学在博士学术英语课堂上运用TED演讲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注重EAP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西安交通大学团队报告的主题是“西安交通大学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其中,杨瑞英老师做了题为“以在线反馈为核心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促学系统构建”的报告,冯广宜和王芙蓉老师做了“立足学术论文发表水平、着眼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报告,分享了他们的教学改革实践案例,创新性地提出了小规模小班选课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国科学院大学团队报告的主题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英语校本测试的开发”,洪雷、杜朋和刘云龙老师针对学术英语教学接下来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如何科学、系统地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即如何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研发科学、系统的考试体系,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在通用学术英语校本阅读、听力和词汇测试上的尝试和实践,介绍了多功能的校本测试开发itest平台,具体阐释了每周课程安排与测试教学。

 

工作坊:精心设计,干货满满

       本次大会一共提供了6场工作坊,包括3个工作坊和3个“李佩讲堂”系列免费工作坊。18日在雁栖湖校区开设了两个工作坊,分别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许家金教授带来的“学术英语语料库研究与应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Bradley Hughes 教授带来的“Preparing to Lead Writ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Programs and Writing Centers”。20号下午开设了由中山大学的金檀副教授带来的“学术英语写作的‘混合课堂’”工作坊。

       16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举办了“李佩讲堂”系列免费工作坊。来自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Bradley Hughes 教授做了免费工作坊一“Collaborative Methods in Writing Tutorials: Theory, Practice, and Tutor Education”。17日Bradley Hughes 教授又在玉泉路校区举办了免费工作坊二“Developing a Successful Course-Embedded Writing Tutor Program (Writing Fellows) for Writing-Intensive Courses Within the Disciplines”。20号下午在雁栖湖校区开设了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Joshua Schimel教授带来的免费工作坊三“Writing Science”。

        在工作坊里,有真实的课堂模拟,丰富的教学内容,热烈的参与和讨论。每场三个小时的时间都觉得过得太快,干货满满的内容,让参与的老师们累并快乐着。老师们都反映非常有收获,汲取到了很多有益于教学和科研的内容。

 

没有结束的结尾:余音绕梁,国科风范

        在20号上午的平行团队分论坛结束以后,接着进行了主旨发言五。然后是轻松愉快的互动环节,抽奖活动。不少老师都抽到了让人惊喜的奖品。随着闭幕式的音乐响起,大会的点点滴滴在摄影师的镜头下重现,那些精彩的瞬间被定格,那些学术的交流被铭记,会议带来的思想与学术的精华让人咀嚼不尽。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和研究生的一次次思想火花的碰撞交流,宛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浓情酽酽,别意难言。正如刚刚离会的老师们发回来的感言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让人收获满满的大会。微信群里满满的留言:“衷心感谢高原老师团队的精心组织和安排,感谢专家们的精彩发言,给我们的教学与科研都带来了很多的灵感和指导,受益良多”,“充满了学术碰撞和科学情怀的论坛!很多收获和惊喜”,还有临别赋诗:“金秋十月汇国科,大家风范尽贤哲。还有美食任流恋,相约明年再去者”。大家相约以后开会再见。

       本次大会由中国ESP专业委员会、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语教学》杂志社、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北京蓝海达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文:胡江波,陈滨榕,赵晶莹,周新叶,丰然然      图:曾锐,陈思莹,段净州,张天一,徐天予,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