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仁,德为先——记外语系的师德教育活动

  • 刘文彬
  • 2019-09-26
  • 771

       2019年9月2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举办了一场内容详实、丰富生动的师德学习活动。中国科学院大学总学监、原纪委书记、原党委副书记马石庄教授来到外语系做了一场“师者仁,德为先”的师德讲座。讲座内容充实深刻,反响热烈。讲座过程中全体老师围绕师德不断思考,收益匪浅。

      首先,马老师从他坚持多年的家访经历说起,用一个个具体的家访实例,阐释了何为立德树人,崇教爱生。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所招录的本科生,有的来自于偏远山区。马老师坚持对偏远地方的学生进行家访,爬过了不少山坡,一方面为了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国科大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与服务。马老师在家访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甚至引人泪下的故事。有的学生在艰难的环境里脱颖而出,以高分考入国科大,而他们的父母在被问到“您对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什么期望”的时候,含辛茹苦养育孩子长大的家长,说出来的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种“希望他将来找个好工作以改善父母家人的生活”,而是:“希望他将来好好报效祖国”。这种心声听后让人无比动容。在讲座后来的讨论环节,针对有老师对这一现象的感慨,马老师说,这种情况正是咱们国民“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活生生的例证,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的脊梁既体现在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上,也存在于千千万万像这位学生家长一样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国人身上。 

       从家访故事里,我们看到了马老师对于莘莘学子的殷殷之情,也看到了一位模范教师的榜样作用。这种对于学生的真切关心, 对于教育的深度思考,正是我们现在每一个老师所需要学习的师德内容的具体表现。在关于教育的方法方面,马老师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谈开去,谈到了现在的大学生们的心理特质,谈到了德育为先的重要性,也谈到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马老师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教育就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空间,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马老师建议在座的老师们去读《科学与人生观》等相关书籍,也推荐了包括《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等大学教师通识教育读本。

       在对教师角色的探讨中,马老师提出来“师者,仁也”。学校德育应该鼓励学生向上,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建立在关心爱护学生的基础上。马老师衷心地建议大家对于学生在学业上的不足既不要姑息,也不要过于严厉,要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在谈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方面,马老师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谈到了教师的权力和义务。马老师还以说文解字的方式,独特而精辟地阐释了“教师”二字所蕴含的实质,就是教给学生这四种东西“品德,文化,思辨,价值”。教师以这四样事物铸就了学生一生的财富。马老师还谈到了如何建立“宽有边,严有度”的师生关系,以及在师生关系中的十种禁行行为。马老师同时引用了习主席在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鼓励在座的老师们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在国科大的校园里,马老师一直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也是学生心目中无比亲切的“老马”。这次讲座,马老师发扬了他一贯风趣幽默的演讲风格,让会场充满了热烈的气氛。师德的理念就这样在生动风趣的道理与事例的结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所有在场的老师们。在讲座之前,外语系师德考核工作小组组长刘彬书记已经带领老师们学习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国科大师德考核办法等文件,这次的师德讲座让师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讲座之后,外语系为“学术英语教师发展中心”的正式成立举行了揭牌仪式。在热烈的掌声中,马石庄老师和外语系主任高原老师、副主任刘彬老师一起为中心成立揭牌。学术英语教师发展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外语系在学术英语的研究与教学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外语系的学术英语发展从无到有的艰难创立,再到今天的发展壮大,预示着外语系今后的发展前途无限光明。

       为了纪念这次的师德学习活动,会后马老师和外语系的老师们一起来到校园里的郭沫若雕像前合影留念。我们今后将继续好好领会马老师讲话的精神,认真学习师德的内涵,把师德的学习贯彻到今后的教书育人当中,严谨治学,崇教爱生,立德树人,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奉献。(文:胡江波  图:程聚、黄祺霞)